吴忠市:选优育强“头雁” 领航乡村振兴
“实在是太有趣了,还想再玩一次。”近日,在牛家坊民俗文化村“哈哈乐园”体验完“空中滑翔”项目的市民朱珂新高兴地说。10多年前的软弱涣散村、后进村、“空壳村”,如今成为各地游客的“打卡地”。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为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2009年10月,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回引外出经商能人张少云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时,按照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标准,选拔4名能人型、示范型人才进入村“两委”,夯实党组织力量。
“刚来时,村上不但没有固定资产和村集体收入,光外债就欠了近70万元。我们多方沟通协调,让牛家坊村集体承接了2010年本村的美丽村庄建设工程,并且把所得的6.8万元工程款全部划归村集体。随后还承接了镇上240亩温棚拆建工作,为村集体再赚1万多元……”张少云回忆说。
今年55岁的张少云是地地道道的牛家坊村人,在他的带领下,牛家坊村党支部优化整合产业带动、志愿服务等5个功能党小组,积极构建“村党支部、功能党小组、楼宇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架构,设立14个集中安置小区网格红管家和8个牛家坊民俗文化村党员示范岗,组织体系由“疏”变“密”。
牛家坊村利用紧靠吴忠都市圈的优势,按照“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旅游业。成立了吴忠市聚发生态旅游发展公司,形成了以餐饮服务、休闲采摘、乡村旅游为主的生态观光特色产业,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该村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近年来,吴忠市聚焦锻造乡村振兴骨干队伍,分类施策、优育优备。结合村“两委”换届,调整不适应不胜任村党组织书记146名,1364名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822名村级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在全市497个村开展“导师帮带”,择优选拔215名老典型、老村干,结对帮带335名新任职村书记、“两个带头人”,先后打造青铜峡市大坝镇“薪火课堂”、邵岗村“老把式工作室”和利通区大庙桥村“师傅带徒弟工作室”等实践课堂82个,通过老带新、强带弱,帮助186名新任村书记理清了思路、提升了能力,226名村级后备力量和致富带头人得到跟踪培养。
在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一座座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整齐划一,路面干净整洁,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该村保洁小分队队长魏发林正在给村民苏虎兑换垃圾分类的积分奖品。魏发林感触道:“现在路修平了,下水改好了,房子改美了,休闲广场建起来了,公共厕所也有了。”
“针对白寺滩村班子软、群众散乱、产业发展弱等问题,以党建聚合力、产业促发展、文明润邻里,通过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带动,村容村貌实现了‘大变脸’,村民发展产业的心劲更足了。”魏娜娜说。
4年前,魏娜娜从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上了选调生,她先到东塔寺乡挂职锻炼,一年后主动申请留在乡镇,并兼任白寺滩村第一书记。到村里不到半个月,她就把吴忠市大小商超跑了个遍,微信朋友圈每天刷屏卖葡萄的信息,在商圈闹市支起易拉宝、扯开嗓门推销。每到采摘节,和乡村干部组团上抖音直播卖葡萄……她变成带货达人,将葡萄卖出80元一公斤的价格。白寺滩村探索“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成立了塞上龙二大青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每年5月中旬至10月底,前来采摘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地肥水美聚精华,百年碧玉出东塔”。白寺滩村依托大青葡萄这一独具特色的鲜食葡萄品种,先后建成大青葡萄产业发展区、现代农业种植观光区、特色经果林培育区和精品蔬菜瓜果种植区,拓宽特色餐饮、民俗旅游产业业态,完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