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宁夏 > 新闻报道

慢性病不断攀升 防控需要抓手——王琦院士在2021健康中国发展大会首场主题会上的主旨演讲

发表时间:2021-08-06 来源:健康中国观察微信公众号 阅读量:

王 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慢性病不断攀升 防控需要抓手

性病人数不断攀升,而且攀升速度很快。如果慢性病控制不住,将是阻碍健康中国进程的严峻问题。在生态环境变化、疾病谱复杂化、人口老龄化、健康需求多样化、疫情防控常态化(五个“化”)的背景下,现在的健康问题已经变为一系列的问题。

2020年,我参加了首届科学与大健康高端论坛。我在那个会议上提出,大健康是什么?大健康是在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前提下,注重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健康水平、状态及其所属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总和。包括生命的全周期、生活的全方位、健康的全过程的“三个全”;涵盖生命、生产、生活的“三个生”;有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三个链”;包括大健康、大数据、大产业的“三个大”;同时还有“三个升”——不断攀升、迅速攀升、继续攀升,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大健康就是通过这些构建人类健康新领域的一个认知科学体系。

慢性病的特点包括病情复杂、隐匿期长、病程长、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负担等。病情复杂表现在多因素致病、一体多病、多器官损害等,因此慢性病治疗提倡多靶点联合用药,倡导多元化的治疗手段。隐匿期长表现为发病隐匿(无症状),可以长达几年乃至几十年,因此早发现非常重要。病程长表现在很多慢性病往往是终身性疾病,“带病延寿”更加延长了慢性病的病程,因此适宜技术研发和防治重心下移需求迫切。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在慢性病中的发病率触目惊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国高血压群体有2.7亿、超重肥胖有6亿、糖尿病有1.16亿、糖耐量异常3.73亿、血脂异常1.6亿、癌症380.4万、抑郁症9500万、心血管疾病2.7亿,发病率非常高。高致残率表现在慢性病常伴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眼底病变、高血压致中风,严重影响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高死亡率表现在慢性病是我国居民的最重要死亡因素,构成比从1973年的53%上升到了2012年的86.6%,2019年上升为88.5%。高医疗负担表现在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男性、女性、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都会面临不同的慢性病问题,如肥胖、近视、生育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发病率,需要我们解决不同人群的慢病问题。慢性病防控,需要找到指导思想和宏观应对的方法。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率,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期望寿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是慢性病管理的指导思想。慢性病影响因素60%与生活方式有关,15%受遗传影响,10%与社会环境有关,8%与自然环境有关。目前健康知识普及广度、深度、力度还不够广泛,比如我们有这么多的健康日(癌症日、睡眠日、高血压日等),却没有引起民众的重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的要重视健康日,把重视健康形成政府行为、群众行为、个人的自觉行为,我们才有可能认知这些疾病。

我们一直强调要重视预防,要重视健康中国行动,但是给的资源如果不够,也没办法做,会困难重重。我认为我们要努力解决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大数据,要知道何人得何病,何地得何病,这些问题搞清楚,我们就能够实现主动健康。当然,这些问题也都是产业化的问题,重点是大健康产业的问题。中国用2%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全球近20%的人口医疗服务,用科技创新破解大健康难题、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科学管理、科学预测、科学普及,产业发展成效还是了不起的。

个体差异历来是生命科学中所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该领域中的核心和难点。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中国人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特征、生理功能、心理特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了解每个人的体质类型,并从改善体质着手来维护健康,是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九体健康评估后,可进行生活行为指导、养生保健、医疗干预和个体化顺势健康管理服务。体质调理实现慢性病管理个体化,体质多元化调体方案形成行业治未病适宜技术,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并形成相关教材、科普著作、调理指南及规范等。体质三级预防实现慢性病管理“关口前移”。中医体质治未病的三级预防体系包括一级预防(未病先防)改善偏颇体质, 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欲病早治)疾病临床前期,调整体质,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既病防变)掌握体质差异,确定疾病的变化趋向,防止疾病加重与并发症发生。

我们要三级预防,那么要做到少犯病,轻犯病,不犯病。我们要解决“土壤”问题,如果用割草的办法,来一个,割一个,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需要改善偏颇体质“土壤”,预防疾病、斩“病”除根。各类疾病是一定有“土壤”的。不同的体质土壤“生长”不同的疾病,所以我们要解决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异病同防的问题。我们要从一个病一个病的防,到一类病一类病的防,这样我们就能有一个新的跨越。体质土壤论实现慢性病管理“异病同防”,从中医学“异病同治”向“异病同防”的跨越,从“一个疾病的预防”到“一类疾病的预防”的转变。

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它与许多特定疾病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辨别疾病易感人群,改善体质状态,有助于对有发病倾向的主要体质类型人群早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降低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由于每一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体质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体质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理论基础。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调整体质偏颇状态,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是实施“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现在很多家医院在运用九种体质的辨识,五年中累计受益老年人达到3.13亿人次。国家有16份文件,都写着中医体质的辨识方法。大家不要以为小孩子不生气,有研究报道我国儿童自闭症约有200多万,我们通过调查6岁到12岁的小孩,发现小孩情志病也很多,所以现在我们研发了生命全周期的中医体质量表,包括儿童版、老年版和成人简短版。

总而言之,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实施长期而稳定的计划和行动,以体质为抓手,围绕九体医学,开展“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形成解决慢病问题的中国方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国民和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时代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