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封控病区迎接新生命”
5月1日8时整,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封控区(黄区)妇产科隔离病房,身着隔离服的主治医师魏淑会走进病房,例行查房:今天恢复得怎么样?
话音刚落,靠窗边病床上的病人小李激动地说:“你就是魏大夫,我记得你的声音,当时就是你的及时抢救,让我捡回了一条命。”
魏淑会笑着走过去:“没错,是我。看来你手术愈后恢复很好。”
这个病人同样也让魏淑会印象深刻。两天前,在银川某封控小区,小李感到腹痛,家人呼叫救护车将其送往自治区人民医院封控区进行救治。内科大夫初步诊疗怀疑是宫外孕出血,妇产科坐诊大夫魏淑会接手病人后立刻安排做B超检查,发现病人腹腔充满了血液,确定是宫外孕出血,出血量有2000毫升左右,已经达到危重标准。魏淑会立刻开通绿色通道、紧急安排手术。
进手术室前,魏淑会发现小李已经浑身湿冷,意识淡漠,对大夫的呼唤询问已经不能清晰回应。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最终小李转危为安。
“警情”解除,魏淑会瘫软地坐到旁边,厚重的防护服内,她已是浑身湿透,脑中一片空白。过了好一会儿,其他人的急切呼唤才将她拉回了现实。护士急问:“魏大夫,你没事儿吧?”
“没事儿,休息几分钟就好了。”
交接完手头工作,费力地褪去防护服,做完消毒程序,魏淑会回到“点对点”的宿舍休息。4个小时后,急切的电话铃声再次将魏淑会拉回到了封控区隔离病房,新的一批病人刚刚送达,需要救治。
对此,魏淑会已经习以为常。因为人手紧张、病人集中,“马不停蹄”就是隔离诊疗区医护人员的日常。
4月27日下午,支援同心县疫情防控回来不到3天,魏淑会又接到了新的指令,进入黄区开展封闭诊疗。
4月24日,银川市出现感染新冠肺炎患者,自治区人民医院迅速启动响应,建立接诊红区和黄区,分别接诊银川市集中隔离点和封控区管控区的病人。医院第一时间从各科室抽调骨干医护人员组建诊疗团队。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抽调有经验、技术过硬的骨干人员,进入隔离诊疗区,这些医护人员都能独当一面,可以随时处理出现的紧急情况。”
自封控病区建立以来,这里已经收治产妇30多人,另外还有7例危重病患。其中,仅4月29日就接收了10例产妇。
在封控区里,所有医护人员都要随时穿着全封闭防护服,穿脱防护服,经过专门训练后也需要十多分钟。而“全副武装”做手术,更是难上加难。“一开始不适应,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魏淑会说。
与正常诊疗区不同,魏淑会发现,来到封控病区的患者普遍焦虑紧张不安,有各种担心。尤其是产妇,到这里身边只能有一个陪护,面对封闭的环境和全副武装的医生,情绪更加脆弱。情绪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能否顺利生产,能否配合医护人员。因此,在封控病区,大夫、护士们统统首先变身“心理医生”,时时看顾,随时与病患沟通聊天安慰。“不要担心,有什么情况随时呼叫,医生护士都在。”这是封控病区最多听到的话。
“安抚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卸下心理负担,才好安心接受治疗。”魏淑会说。作为封控病区的妇产科医生,魏淑会兼顾门诊、病房、手术室,哪里需要就立刻出现在哪里。身为主治大夫,她需要不断与病人沟通,进行安抚。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因为穿脱防护服不方便,魏淑会只能提醒自己,尽量少喝水,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
“虽然很累,但是很充实,尤其是每次听到新生儿响亮的哭声,我们就觉得苦累都是值得的。”魏淑会欣慰地说。自封控病区建立以来,这里已经有10个宝宝出生,魏淑会和她的战友感到无比踏实。(记者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