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宁夏 > 新闻报道

让智慧体育赋能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发表时间:2025-07-16 来源:宁夏日报 阅读量: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小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度融合,催生了智慧体育这一新形态,其正以数据驱动的精准性、沉浸交互的趣味性以及家校协同的系统性,为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装上“智能引擎”,致力于让智慧体育守护孩子们的运动健康。笔者从破局现状出发,探讨智慧体育赋能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新路径,以期改善小学生体质健康,推动体育教育个性化、趣味化、科学化发展。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课堂效率。体育课在增强身体素质和加强身体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教学质量与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质健康息息相关。然而,当前小学生体育课堂存在内容单一、方式刻板等问题,导致小学生学习热情不足。智慧体育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数据感知、智能交互、场景重构有机融入体育教学,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推动传统项目智能化升级。将AI动作识别技术与小学生广播体操、立定跳远教学等有机结合,利用手机相关App拍摄学生练习视频,系统自动识别、标注问题和不足,并示范正确动作,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技术要领。其二,模块化开发新兴项目。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设立“运动闯关课程”,学生通过佩戴相关设备,体验击剑步伐、进行乒乓球接发球训练、在智能蹦床上完成跳跃障碍等,并根据体育训练和运动技能特点,在每个模块设置星级难度,让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挑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三,跨学科融合教学内容。推动数学与体育相结合,设立“智能跳绳数学课”,让学生边跳绳边回答数学题,既锻炼学生体能,又巩固数学知识;推动生物与体育有机融合,开发“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利用3D动画演示学生跑步时膝关节压力分布状态,引导小学生树立科学运动理念。充分发挥智慧体育的作用与价值,推动小学生体育教学有效突破物理和空间限制,实现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学习,可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效率和质量。

开展个性化体育训练,满足个体差异需求。传统“一刀切”的体育训练方案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智慧体育拥有数据采集、精准分析、个性适配等新技术,为破解上述矛盾提供了可能。开展个性化体育训练,可以从以下几点发力。其一,利用多维数据构建学生数字画像。通过穿戴智能设备,采集小学生的生理数据、运动数据、行为数据等,利用AI算法处理,为每个小学生生成“动力能力雷达图”,直观呈现其耐力、力量、柔韧性等多个维度的强项和弱项。其二,虚实结合有效拓展训练场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足球专项场景”,让足球爱好者在虚拟球场中进行防守和射门训练,系统根据射门角度和力量实施评分,纠正不足。其三,基于小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分层训练。针对体能薄弱生,采用“游戏化低强度训练”,侧重增强小学生基础体能,激发体育兴趣;针对中等体育生,实施“模块化组合训练”,注重推动小学生均衡发展,提高体育技能;针对体育特长生,设立“个性化进阶方案”,聚焦其专项突破和竞技培养。还可以基于小学生兴趣偏好开展分类训练,根据小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时长、动作完成度等数据生成个人兴趣指数,建立“运动兴趣图谱系统”,为后续实施个性化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从“千人一训”到“一人一策”的跨越,让每个小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轨道,收获健康与自信。

创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科学动态反馈。当前,部分小学体育测试仍采用“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无法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体育学习过程。智慧体育的出现,有助于创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使传统体育教学突破评价维度单一、反馈滞后、标准过于统一等问题。智慧体育背景下,创新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其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智能体检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关注小学生的静态和动态生理指标,为其体质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利用AI动作技术和传感器设备,捕捉、记录小学生的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聚焦其运动能力发展。利用AI分析技术,关注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进步幅度,重视其学习行为投入。其二,形成动态评价模式。课前采用诊断性评价,自动调取分析学生历史数据,生成学习准备情况报告;课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将智能设备“及时微反馈”和班级宏观反馈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课后采用总结性评价,就学生现状分析、进步追踪和未来建议形成“三维成长报告”,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调整教学策略。其三,建立“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评价支持系统。加强硬件支撑,配备AI动作识别摄像头、智能评价终端体系、健康监测车等,确保小学生运动数据采集无死角。推动教师角色转型,开展“数据分析师培训”,推动教师从“学生评分者”转变为“成长指导者”。引入学生自评,开设“运动成长日记App”,学生可自行上传家庭锻炼视频并进行自评,系统结合学生自评与数据给予综合反馈,以有效突破传统评价的“分数桎梏”,使每个小学生的体育成长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