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堂】宁夏医科大学2021年国际医学高峰论坛中医学分论坛举行 中医脉诊的图示化与数字化引关注
6月23日,宁夏医科大学2021年国际医学高峰论坛中医学分论坛开幕。开幕当天河南中医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院长路玫教授做了《守正创新·发展中医——中医脉诊的图示化与数字化》的报告,核心有两点:“脉息术”和“脉诊图”,这两种脉法为李树森教授家传长桑君脉学其中之二。李树森教授为吉林省名医李五先生传人。
记者获悉,在此次路玫教授来宁传播李树森教授家传长桑君脉学之前,我区也有不少中医医师在研究。记者将路玫教授传播的李树森教授家传长桑君脉学“脉息术”和“脉诊图”中医脉学知识进行了梳理——
长桑君脉法
你相信一位中医通过诊脉不仅能说出脏腑的虚实寒热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症状,而且还能说出患者患有胆固醇高、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颈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胃炎、贫血、盆腔炎,甚至某个部位发生症疲积聚(如囊肿肿瘤)这些疾病的诊断吗?你相信一位中医不见患者仅通过一张手部的图画即可诊断疾病和进行远程会诊吗?你相信中医的脉诊可以通过精准的数字来监控人体健康状况、预测病情轻重、提示身体风险、预防疾病发生吗?
对于这些问题,长桑君脉法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
“脉息术”如何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脉息术理论源于《内经·平人气象论》。“脉”即脉搏,指患者每分钟的脉搏次数。“息”即气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指的是患者每分钟的呼吸频率。每分钟的脉搏数与呼吸数之间的比值称为“脉息比”,而运用脉息比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称为“脉息术”。
根据脉息比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平人、少气、脉躁。平人:脉息比4至5,特别正常的脉息比为4.5;少气:脉息比<4,明显少气的脉息比<3;脉躁:脉息比>5,明显脉躁的脉息比>6。
脉息比是一个在定量趋间不断变化的数据,体现的是患者当下呼吸与脉动的动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患者当下或者长期的寒热虚实状态,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思路和方法。
“脉诊图”便于中医脉诊形象化教学
“脉诊图”可以将医生的诊脉结果通过图示形象地记录下来,便于患者复诊时医者客观地判断之前的诊疗效果。任何一位学习掌握这方面知识的人均可凭图做出直观诊断,便于中医脉诊的形象化教学、推广,也便于远程会诊及进行学术交流,以及病案存档。
脉诊图的临床诊断意义包括:
判断阳经寒热——脉中线向内平移提示该阳经有寒;脉中线向外平移,提示该阳经有热。阳经均属于腑经,因此,脉中线的内移或外移均提示六腑寒或六腑热。
判断八脉为病——“任脉为病”:左手脉中线整体向外平移,“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疲聚”。“督脉为病”:右手脉中线整体向外平移,“脊强反折”。
判断新病、久病——脉中线呈现弯弯曲曲(脉滚动),是随着年龄增长或者患病时间较长而形成的经脉在脉道上的扭曲改变。
“脉息术”和“脉诊图”已被临床应用
“脉息术”,大道至简,指导临床效若桴鼓,开创了脉象数字化之先河;“脉诊图”,形象客观,信息全面,明确诊断,资源共享,开创了脉象图示化之先河。
目前,长桑君脉法已在多所中医院校公益推广,得到师生们的高度认可,脉息术和脉诊图已成为许多师生临床应用的中医脉诊方法。
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后来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寸、关、尺”三部。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本报记者 李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