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对口帮扶让贫困群众享受“健康福利”

发表时间:2020-08-18 来源:宁夏第五人民医院 阅读量:

家住固原市隆德县的87岁老人李秀英高兴的向大夫反馈病情:“太感谢你了,十几年的白内障让我看啥东西都模糊,今天我又重见光明了。”电话这头,宁夏第五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张西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201949日是宁夏第五人民医院眼科医生赴隆德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的第19次“光明之旅”,这一天眼科医生共为24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李秀英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十几年的白内障导致她眼中的世界一直模糊不清,加之长期不规范的治疗导致右眼结膜炎和溃疡。经过这次手术治疗和眼科医生的跟踪随访,老人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做饭了,老伴儿和儿女也省心不少。

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卫健委对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县级综合医院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将固原地区贫困县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同年12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与隆德县人民医院正式建立医疗对口支援关系,并将眼科作为第一阶段帮扶支援的重点科室,共派出8名眼科医生,以轮流驻地的方式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先后完成眼科手术84例,接待门诊患者3730人次,填补了隆德当地4项技术空白,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光明,更为当地医生独立开展眼科手术提供了技术帮扶和人员支持。

“以前我们眼科诊室只有我一名医生,接诊、检查、换药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和人员配合,一些眼科诊疗仪器长期闲置却没办法派上用场。现在有了宁夏第五人民医院的帮扶,我们眼科门诊的诊疗仪器运转起来了,病也看了,患者也高兴了。”隆德县人民医院眼科张建军主任介绍说。

2020年,该院眼科在隆德县人民医院实施“永EYE光明贫困救助项目”,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联手,帮助贫困老人和儿童恢复视力,重见光明。该院还通过“千名医师下基层”、对口支援等扶贫措施,打破了当地外科诊疗业务空白的窘境,致力于基层胸痛中心和基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设,将一些难度较高的医疗技术带到贫困地区,为贫困人群送去“健康福利”。

说起2019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李岔村的村民海某还心有余悸。4月的一个傍晚,海某在家不慎被铡草机铡伤右手,4个手指及掌心肌腱断裂。她经自己签约的家庭医生得知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千名医师下基层”手外科医生王成刚好在寨科中心卫生院帮扶,便立即前往就诊。王成接诊后,考虑到寨科到城区夜间山路崎岖难行,2小时的车程会增加感染和坏死几率,如延误可能影响后期手指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在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并征得同意后,王成当即决定:就地实施急诊手术。在卫生院换药室,经过两个小时精心修补,手术获得圆满成功。血管神经探查肌腱吻合术这个对术者要求较高、在三级医院花费过万的手术,王成同志在乡镇卫生院成功开展,不仅为患者赢得了最佳治疗时间,更是大大减少了患者的费用负担。

对于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固原市三营中心卫生院来说,开展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还有一定难度,但是宁夏第五人民医院专科护士杨且却将这项技术带到了那里。家住海原县的马某是一名结核病并发脑膜炎的患者,每周坐长途车到银川市结核病专科医院治疗,来回路程近千公里,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得知杨且在基层开展PICC管道护理,他非常高兴。经过杨且护士10余次专科护理后,马某成功拔除管道,身体也已逐渐康复。回想起那段经历,杨且感慨的说:“能为贫困群众解决点实际困难,这才是我下基层的意义所在。”

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先后到宁夏南部山区的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开展帮扶工作,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43%,外科手术实现零的突破,派出专家填补隆德当地5项技术空白,帮助受援医院开展21新技术、新业务,这是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