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的函
索引号 | 20200109155243214 | 发文字号 | |
关键词 | 发布机构 |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生成日期 | 2020-01-09 | 是否有效 | 有效 |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关于报送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的函》,现将我区及试点城市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报上,请审阅。
附件:1.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2.医养结合进展统计表
3.银川市关于医养结合进展情况的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1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宁夏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截止到2018年底,全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93.34万,占总人口的13.7%;其中,80岁以上人口11.09万,占老年人口的11.9%;失能、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2%左右;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00万以上,占全区总人口的15%左右。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出发,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全面统筹卫生、养老、社保资源,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制度衔接、项目对接、融合发展。
一、全区医养结合工作开展情况
(一)不断完善健康服务政策环境。
2015年,我委会同民政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研究提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具体意见,并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文件转发实施。之后,又联合民政厅先后下发了《医养结合分工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等文件。2018年,联合民政厅、发改委等十五个厅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实施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2019年,联合民政厅、市场监管厅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深化医疗和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进一步促进医养结合发展。目前,全区养老床位共3.1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6065张,约占总床位的19.6%。养老机构普遍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机构103家,占养老机构的58.9%。
(二)不断提升为老优待服务。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加强政策贯彻落实,从维护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出发,统筹卫生、养老、人社医保资源,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实施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示范工作。召开全区医养结合推进会,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典型经验介绍,总结银川市医养结合、石嘴山市居家社区养老试点示范做法,固化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的认识,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二是围绕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制定下发《关于遴选第二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的通知》及《关于实施老年心理关爱项目的通知》等文件,在固原市、中卫市、全区7个城市社区,1个行政村实施了老年健康西部行,安宁疗护和老年心理关爱项目,总结扩大经验,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三是建立完善健康养老服务管理。全区所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6.7%。初步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护理院、康复医院和各级综合医院为支撑,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有效衔接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
(三)积极探索“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
一是推进“互联网+”分级诊疗落地。实现了区外、区、市、县、乡、村六级远程诊疗服务全覆盖,累计入网区外三甲医院30家、区级医院7家、市级医院9家、县级医院23家、乡镇卫生院196家、村卫生室和社区40家。二是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扎实推进第二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指导“一街、一镇、一企”制定实施方案,在银川市凤凰北街街道、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宁居通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银川市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个性化有偿签约服务,由第三方公司提供智能监测终端和健康管理。石嘴山市通过构建互联网医联体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转(会)诊应用服务,真正做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三是探索互联网医院发展。银川市以第一人民医院为依托,成立了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开通了在线互联网门诊。目前银川市已有25家互联网公司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备案注册医生达到2万余名。
(四)广泛开展老年健康宣传教育。
深入全区501个村(居)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区情教育暨老龄健康西北行”项目,适时播放“发展老龄事业 增进老年人福祉”“老年健康核心信息二十条”“懂健康知识 做健康老人”等视频宣传片,组织编印《人口老龄化国情区情教育手册》、宣传海报、折页7万多份,举办老年健康知识讲座524场、孝德文化大讲堂23场,开展讲座、义诊200多场次,受众3万多人次。持续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等活动,宁夏公共频道、宁夏经济频道《都市阳光》等电视栏目进行了报道,全国300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充分营造了尊老爱老孝老助老社会风尚。组织召开《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新闻发布会,解读重点热点内容,扩大政策知晓率。拍摄制作《关爱老年人健康 谨防保健品诈骗》公益广告,荣获宁夏第四届公益广告大赛视频类二等奖,增强了老年人防骗意识。
二、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衔接不够充分。医养结合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群众期望高,已有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障碍,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需加强,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性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
二是目标任务尚不明确。目前,我区医养结合处在推进阶段,现有的意见、规划、办法等相关文件,在部门职责、规划部署、服务内容、结合形式、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结构性矛盾突出,政策支持不到位,工作落实难度大,各市(县、区)发展不平衡。
三是标准规范建设不够。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服务新模式,在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建设、管理规范、服务标准、操作流程以及评估考核等方面缺少依据、标准和规范,医疗机构开展养老相关服务项目,没有明确的收费价格标准,需要卫生健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
四是经费人才支撑不足。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前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无论是公立医院申办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还是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医养机构,不仅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而且缺乏经费支持和项目支撑,影响了大家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完善老龄健康政策体系。一是着力抓好中央政策贯彻落实。会同自治区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促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十四五”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专项规划》。二是不断加强老龄政策创制。围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创新举措,明确工作目标,为推进各项老龄健康服务提供基本遵循。三是积极开展老龄问题科学研究。开展老年优待政策和老年健康需求专项调研,组织拟订《“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人口老龄化形势监测机制。全面推行《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研究制定医养结合机构评估、服务内容、人员培训、医务人员上门服务收费等配套文件和措施,助推我区老龄健康服务提标增效。四是加快发展老龄健康产业。研究编制《老年健康产业服务发展规划》,依托“互联网+健康养老”,加快促进健康服务业与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质量。
(二)全域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一是加快落实医养结合“放管服”改革进程。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进一步促进医养结合发展。二是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医养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三是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活动。引导支持医疗机构加强老年病科建设、增设老年病床,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工作。加快人才培养,分类分级对相关技术人员及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健康养老服务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启动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整合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探索开展“医养一体,两院融合,三中心合一”试点工作,实现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养老院、幸福院融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日间照料中心、康复中心合一的医养一体服务模式。
(三)加快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一是抓实老年健康教育。认真推进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增强老年人健康第一人责任意识,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二是做实老年预防保健。及时关注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依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构建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三是做好老年疾病诊治。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院老年病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建立健全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开展老年病科建设调查,加快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力争今年年底达到90%。四是抓好试点项目建设。指导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抓好国家医养结合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推广老年人心理关爱、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和中卫市第二批国家安宁疗护项目试点经验。支持5个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探索建设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和安宁疗护中心,开展养老服务业务,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通过以点带面,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四)积极推进老龄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厘清理顺老龄委领导机制。指导各地做好老龄工作机构职能设置,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建设,配强基层老龄工作力量。适时召开全区老龄工作会议和老龄办主任会议,健全完善联络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老龄委成员单位作用,积极提出工作建议,科学、综合应对全区人口老龄化,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老龄工作机制。二是全面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贯彻“一法两条例”执法检查力度,协调有关部门推动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落实老年人社会优待。三是积极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健康宣传周”和“敬老月”等孝亲敬老主题活动,加强老龄政策法规宣传解读。积极构建老龄友好社会环境。
附件2
医养结合进展统计表 | |||
序号 | 指 标 | 合计 | 备注(数据截止时间) |
1 | 总人口数(万) | 688.11 | 2018年年底 |
2 | 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万) | 94.55 | 2018年年底 |
3 |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13.74 | 2018年年底 |
4 |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万) | 62.69 | 2018年年底 |
5 |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9.11 | 2018年年底 |
6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数(万) | 37.74 | 2019年年底 |
7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 64.77 | 2019年年底 |
8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万) | 34.24 | 2019年年底 |
9 | 建立家庭病床数(张) | 0 | 2019年年底 |
10 |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对数(对) | 39 | 2019年年底 |
11 | 医养结合机构数(个) | 16 | 2019年年底 |
12 | 其中,养办医机构数(个) | 8 | 2019年年底 |
13 | 医办养机构数(个) | 8 | 2019年年底 |
14 | 其中,社会办机构数(个) | 12 | 2019年年底 |
15 | 其中,纳入医保的机构数(个) | 11 | 2019年年底 |
16 | 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总数(张) | 6350 | 2019年年底 |
17 | 其中,医疗总床位数(张) | 941 | 2019年年底 |
18 | 养老总床位数(张) | 5409 | 2019年年底 |
19 | 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数(个) | 389 | 2019年年底 |
20 | 其中,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的机构数(个) | 198 | 2019年年底 |
21 | 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率(%) | 50.90 | 2019年年底 |
22 | 养老机构数(个) | 132 | 2019年年底 |
23 | 其中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机构数(个) | 70 | 2019年年底 |
说明:以上数据请提供截至2019年12月31日数据,如没有,则请提供最新数据并注明时间。 |
附件3
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医养结合进展情况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9年6月底,银川市户籍总人口199.57万人,户籍老年人口26.04万人,占总人口的13.0%,失能(伤残)老年人口3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1.5%;享受低保老年人口1.02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4.0%;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口595人,占老年人口数的0.2%;经济困难家庭中空巢(独居)老年人口1.19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4.5%。全市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养老机构共30家,设置床位7646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399张。公办养老机构3家,总床位数562张,占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的7.0%;民办养老机构19家,总床位数3360张,占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的44%,公建民营养老机构8家,设置床位3724张,占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的4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9张,护理型床位9张。
银川市“医养”养老机构从运作模式上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整合照料模式,由单一机构同时提供养老和医疗双重服务。如宝丰建康城、浩海桃园民族颐养中心。二是联合运营模式,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负责后期康复以及稳定期的照护服务。如宁夏唐徕老年托护中心、宁夏新协和老年关爱护理中心。三是支撑辐射模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就近的医疗机构合作,为社区内的居家老年人同时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如中房·幸福里玺云台康养中心、银川市兴庆区宁居祥和医养服务中心。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提升医疗机构为老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老年病专科建设,全市二级以上医院6家,现均设立老年医学科,并开通了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方便、安全、优质的就医服务。
(二)丰富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全面整合资源为不同形式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协议合作。与银川中房幸福里养老院、宁居祥和养老院联合在兴庆区玺云台、博雅家园和银虹社区建设医养结合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老年人开展中医和老年病方面的诊治,医疗机构专家团队定期线上指导开展健康管理评估,同时建立绿色通道线上定向转诊,康复后开展一对一的康复护理指导。
(三)加强对居家养老人群的医疗服务。针对97%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群体,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为居家老人提供综合、连续、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老年居民医疗健康服务实行网络化管理,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辖区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保健咨询、健康指标检测和健康信息管理等服务。以“家庭医生”为纽带,全市组建公卫医师、护士为主的家庭医生责任服务团队439个,截止2019年底,全市累计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档18.3万份,健康体检老年人 12.56万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分别达 13.8万人、4.5万人,规范健康管理老年人11万人,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签约老年人 12.7万人。
(四)做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工作。为进一步满足我市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结合我市实际,在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上前城村、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湖畔嘉苑社区、西夏区文昌路街道翟靖巷社区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工作,制定了银川市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实施方案,目前项目正在进一步推进实施中。通过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了解和掌握辖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并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技能水平,以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五)积极加大医养结合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互联网等新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普及医养结合政策和健康养老知识,弘扬敬老养老传统美德,引导社会转变传统养老观念,鼓励失智、失能、半失能老人进入医养结合机构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2019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人口老龄化国情区情教育”暨“老年健康西部行”活动,共举办了120场老年健康和孝德文化大讲堂,大讲堂进行现代老年医学发展理念、老年健康内涵、老年健康服务和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为主的法律法规、关爱老年人谨防保健品(收藏品、网络、电信)诈骗知识、传统孝道的文化讲座,并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站)、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大学等,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失能预防、失智预防、合理用药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在全市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委属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以“懂健康知识,做健康老人”为主题的老年人健康宣传周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老年人的自我保健以及老年疾病的防控意识,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了老年疾病的危害及防控的重要性,并通过现场咨询、健康讲座、义诊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营造了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社会环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医养结合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医养结合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有所欠缺,医务人员上门服务医疗风险及医患纠纷防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收费标准等配套政策没有出台,基层在执行落实相关工作时存在很大困难;长期护理费用尚未纳入医保结算范围,制约了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费用高,实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缺乏资金项目扶持。医养结合尚处起步、试点阶段,各级无专项经费项目支持,不利于调动各方参与医养结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银川市医养结合机构总量较少,养老结构内设医疗设施的比例不足,亟需畅通资金项目支持渠道,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完善医养基础设施建设。
(三)专业化的医养结合人才欠缺。由于职称评定及晋升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专业医生大多不愿意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医疗机构普遍缺乏高水平、高学历的老年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养老护理员数量严重紧缺,与老年人潜在需求相差甚远,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加快发展为老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充分利用现有医疗服务资源,发展老年康复中心、护理院等主要针对高龄、病残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康复、临终关怀等老年护理服务特色科室,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床位。
二是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支持各类养老机构设置医疗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医学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协议合作、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整体托管、建立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
三是有效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进一步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丰富居家护理服务内容和范围,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包,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能力,推进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小型养老机构的协作服务,培育一批能够较好开展医疗康复护理照料的医养结合示范社区。
四是加快建设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加强医护人员引进和培养,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一支素质好、能力强的医养结合服务人才队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