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丨科学把握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
【专家视野】
科学把握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谋划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才能把握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五个新的战略”是推进各项工作的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五个新的战略”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就新的战略机遇而言,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正前所未有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就新的战略任务而言,就是解决人民生活“好不好”、国家民族“强不强”、中国共产党自身“硬不硬”等根本性问题,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就新的战略要求而言,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取向、使命担当、格局境界的集中体现。就新的战略环境而言,就是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大时代课题。新的战略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把握;新的战略任务艰巨繁重,必须勇于担当;新的战略阶段明确方位,必须科学,谋划;新的战略任务着眼大局,必须奋力践行;新的战略环境错综复杂,必须深刻认知。
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就全球而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国际局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今年以来,乌克兰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各地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西方国家对我国制裁施压,图谋阻止现代化发展进程。随着世界大变局的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们面对的压力增大,外部环境更趋严峻,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和发展利益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艰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
实践告诉我们,在风险挑战面前,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取得胜利。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心无旁骛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增强忧患意识,这是现实前提。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既处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又处在风险挑战的高发期。越是取得成就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越是要有风险挑战的防范,始终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从容应对,准确分析和把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准确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以及出现的新问题,始终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好发展全局。
坚持底线思维,这是内在要求。坚持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规避风险挑战、确保完成战略目标任务、实现战略目标。
坚定斗争意志,这是必备状态。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说斗争意识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斗争本领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那么斗争意志则解决的是“敢不敢”的问题。意志坚定顽强,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屈服。要充分认识现阶段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定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在实践中磨砺坚强意志、锻炼卓越胆识,锻造钢铁般的意志力,时刻保持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和品质,敢于直面问题、正视困难,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增强斗争本领,这是重要条件。把握斗争方向,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进行与之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坚定斗争立场,做到斗争为了人民、斗争依靠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在斗争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在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赢得斗争胜利。把握斗争原则,做到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讲求斗争艺术和斗争策略,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做到合理选择斗争方式,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李喆)
【理论热点】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站位新的历史起点,鲜明提出“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进而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做好传承保护创新“大文章”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正是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滋养下,才成就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厚度和宽度。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好了,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水洞沟遗址、姚河塬商周遗址、贺兰山岩画等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遗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扎实推进长城、长征、黄河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长城古韵”“长征记忆”“黄河人家”文化地标。
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老歌新唱”“旧瓶装新酒”,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戏曲传承振兴、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打造一批拥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歌舞、话剧、影视、文艺作品等。积极打造传统文献和文化研究基地,实施古籍保护阐释及数字化工程,应用人工智能与文本大数据分析技术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宁夏文献史料电子数据库,加大传统经典资源供给。站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立场上,剔除宣扬保守封闭的意识、固守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的前提下,采取系统保护、融合保护、活态保护、差异化保护等方式,注重各民族的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传承,让各民族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走更远”,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画好中华文化认同“同心圆”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长远和根本,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所在,因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最稳固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使各民族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并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得到巩固。如果失去了文化认同,也就失去了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和底蕴。千百年来,我国这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历经王朝更迭,但各民族始终能够紧密团结、荣辱与共;正是由于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拥有这样一个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共有精神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干枝关系,注意个性中凝聚共识、多元中强化一体,扭转“将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的错误观念,摈弃和杜绝“将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错误观念,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促进各民族文化包容互鉴、创新发展,实现以“一”统“多”、以“多”拥“一”,让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让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从黄河、长城、六盘山、贺兰山等国家地理标识,唐诗宋词、琴棋书画等文化标识,丝绸茶叶、文房四宝、汉服唐装等生活标识中提炼概括出宁夏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城市建筑、公共设施、旅游景观中,建设中华文化主题公园,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唤起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实施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工程,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育人机制,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通过唱响“石榴籽”四字歌、开发“石榴籽”课堂、开展“石榴籽”主题活动、搭建“石榴籽”家校共育平台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各族群众凝心聚魄工程,通过深入挖掘、有效利用和正确阐释宁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持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大宣讲活动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学历史、爱祖国、游家乡”“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学习体验活动,多角度全方位构建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展现各民族“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向各族干部群众讲清楚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道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宁夏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不断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激发各族干部群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认同感、自豪感。
打好宣传教育研究“组合拳”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滋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源头活水”。作为各民族普遍认同的心系之、情系之的社会文化形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所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想得到持久滋养,还需要在宣传上“用力”,在教育上“传力”,在研究上“给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民族团结月”“道德讲堂”等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乡村大舞台”“广场文化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等群众活动品牌,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精神文化“大餐”。实施“石榴籽”教育工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等,围绕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色、文化符号、故事人物、标志性事件、民族精神等,开办“石榴籽”微讲堂、组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打造“石榴籽”驿站,在“两微一端”开办“每周一文、每周一问、每周一论”专栏,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流、全面交往、深度交融,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实施中华文化浸润工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规范汉字书写、名家选释经典进课堂、校园读书之夜、青少年国学冬夏令营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从小感知中华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为契机,研究利用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宁夏农耕文化、古代建筑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等,通过亭台楼阁、碑碣匾联、琴棋书画等物质形态彰显,在历史故事、民间信仰、习俗活动等非物质形态中呈现,让人们能够“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脑里、放在心里”。(自治区党委政研室 杜军)
【微思享】
持续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政治责任所在、黄河流域所需、宁夏发展所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保护生态环境,长远和根本的是坚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定力,打造生态文明和谐城市,规范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力营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城市新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
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定力。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理念。近年来,宁夏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生态环境稳中突破的基础还不稳固,从大规模治理到高质量发展的拐点还没有完全到来,现在文明建设正处于多重压力叠加、任重道远的发展关键期,必须脚踏实地、再接再厉,攻坚克难,以高水平保护推动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一是在思想上要不忘根本,始终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定力,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二是从法律上树立准则,坚定守护“环境质量底线”,坚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三是从体制上规范供给,维护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有供给,坚决守好生命之基;四是从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深入民心,推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坚定担当先行区建设使命任务,促进宁夏生态文明保护行动扎实推进。
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度建设。制度是国之根本,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近年来,宁夏在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国务院批复了《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先行区促进《条例》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宁夏要继续以规范的制度体系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的管理方案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创新。一是要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自然资源开发权限,从根本上保障黄河流域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二是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规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被破坏、湿地不受污染。三是坚持生态补偿制度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并举,全面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确保黄河流域生态区绿色发展提供问责机制。
全力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内涵和核心要义时提到了“六个坚持”,首先就要求社会发展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将人与自然的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阐释了科学、共赢、和谐、均衡的发展理念。宁夏在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方案规划上,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工业产业升级等方面制定和谐发展、综合改革的保护方案。一是将植物、动物、水源、空气、土地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二是建构绿色生活推行方案,积极推动全民增强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垃圾分类投放意识、低碳健康出行意识,开展全民绿色行动。三是要形成产业创新发展规划方案,将宁夏产业链升级转型、高级化发展方向、现代化发展水平作为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全面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治理能力。第一,综合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治理。自然是生命之母,水是生命之源。未来,宁夏要持续推进“四水四定”改革研究,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全面实行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和取水许可承诺制度。第二,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生产链稳步转型。集中力量发展“六新六特”产业,支持优质项目建设,紧扣产业链、供应链和布局链全力做大做强“六新”产业。第三,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植被保护与恢复工程,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持续开展退化草原修复工程,通过深度沙漠恢复治理。第四,深入发掘有地域特质的黄河文旅资源,着力构建具有塞上特色、中国风格的黄河文化时代枢纽体系,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旅游消费城市,用心讲好“黄河故事”。(宁夏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柳安娜)
【新论采撷】
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指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践行“两山”理念,通过改进生产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行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二是深入污染防治攻坚,秉持“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为人民幸福生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积极探索生态资源资产化,通过核算生态资产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明确生态资源产权、完善生态资产定价机制,以规范且灵活的方式推动生态价值实现。四是努力构建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通过逐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规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和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深化绿色发展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深化生态文明对外合作交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