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好医生 宁夏好护士】人物展播⑰
——武旭升:守护患者光明是他一生的事业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宣传卫生健康行业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我们开设“宁夏好医生 宁夏好护士”2022-2023年度人物展播宣传专栏,逐一发布他们的典型事迹。
在红寺堡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眼科专家,他让众多白内障患者,告别黑暗,走向光明,被人们誉为“播种光明的使者”,他就是红寺堡区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武旭升。从事眼科事业15年来,他把光明播撒在红寺堡区大地上,让基层百姓能在家门口看眼部疾病,他将守护患者的光明视为毕生的事业,并为之不懈努力。
2020年,在解放军第五人民医院工作的武旭升因一个偶然机会选择来到基层医院。
“医院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我们却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短板,我们没有眼科,这是让我最痛心的。”这是当时的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院长引进他时说的话。由于没有眼科,当地患眼科疾病的病患又多,很多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失明。这些话深深触动了武旭升。
在来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前,他先后3次来到医院考察。
“当时这里只有一名医生,眼科诊室里也仅有一台仪器,能给患者进行的治疗只是开一些眼药水。”武旭升说,有一次他碰到一对父母抱着得了睑板腺脓肿的孩子来求医,医生却无法为他们治疗,父母只能带着孩子去银川市就诊,而这在解放军第五人民医院只是最简单的手术。当时,有一股强烈的愿望在心中升起“一定要让当地的眼疾患者得到三甲医院的治疗水平”。
“这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风沙特别多,很多居民晚上回家时,家里的门缝已经灌进了一层沙子,虽然经过这2年的治理好了很多,但是遗留的结膜炎、沙眼、眼干燥症患者特别多。”武旭升说。这里居民的经济条件有限,红寺堡区人民医院是唯一一家公立医院,但眼科的发展却如此滞后,这是他最终决定来这里的原因。
为了红寺堡区20万人可以在家门口看眼病,2020年8月,在家人的支持下,他选择来到红寺堡区人民医院。
在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工作期间,他和院领导一起规范眼科门诊治疗流程、引进先进的检查仪器、手术设备,设立专门的床位……
2021年3月,红寺堡区人民医院正式成立五官科,引进超声乳化仪、手术显微镜等一批眼科先进设备,填补了红寺堡区白内障手术领域的空白。如今的五官科已有15名医护人员和15张病床。
刚来医院第二个月,武旭升就在医院开展了睑板腺脓肿手术,现在眼科已经能够很顺利地开展翼状胬肉手术、白内障手术和青光眼手术等。
五官科刚成立时,一位80多的老爷子,因失明失去生活能力已长达10年之久。“这位患者本是来看关节炎,路过眼科门诊无意地进来看看眼睛,经过检查确诊是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当我说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让他重见光明,他和儿子都不太相信,通过科室多人劝说,先给他完成了左眼白内障手术。”武旭升回忆说,术后第二天,刚拆完绷带,老人家就看见了窗外的景象,他兴奋地和武旭升说,想马上做另一只眼。
每次遇到这样的患者,武旭升都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眼科是在步履维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室刚成立时大事小情都需要武旭升操心,作为科主任的他几乎没有回过家,这样的工作持续了8个月,五官科的工作才逐步走上正轨。
3年来,他始终坚守眼科临床一线,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眼疾诊疗水平,着重培养年轻医生。目前眼科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翼状胬肉切除并角膜干细胞移植术、鼻腔泪囊吻合术等手术,已达到同县域先进水平。
“我感觉非常对不起我的父亲、爱人和两个孩子。当初刚到这,大女儿才两岁、小女儿两个月,两个孩子都是妻子一个人在照看。”与工作截然不同的是,他对家人满是愧疚,爱人休完产假去上班,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就担在了70多岁的老父亲身上。
有人问他“后悔到基层吗?”
武旭升总是坚定地说,
从来没有后悔过,
眼科是他一生的事业,
这里的百姓是他要守护的亲人,
对于医院和病患而言,
他还有很多没完成的规划,
他要努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