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民医院创新符合行业特点的岗位薪酬体系推进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发表时间:2022-08-08 来源:自治区人民医院 阅读量:

自治区人民医院是一所三甲综合性医院,2016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胆探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按照“两个允许”要求,先后分四批实施基于岗位薪酬制度的综合改革,寻找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实现路径,探索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模式,为全国、全区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制定《医院章程》,健全符合医院发展实际的议事决策和权力运行机制。一是以自治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批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章程》为统领,切实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医院职工代表大会、党委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三级决策机制。二是按照全院五个院区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设置10个职能处(科)室、2个群团组织和11个直管职能科室,核定职能处(科)室管理组83个和保障班组16个,健全职能处(科)室-科(组)室-班组管理架构和管理组、保障班组团队工作模式;核定医疗序列学科37个、医技序列学科14个、诊疗组305个,健全临床医技学科院-科-诊疗组三级管理体系。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核算控制,规范收支运行,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一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核算控制机制,规范医院经济运行。坚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以收定支”和“保、压、控”的原则,优化医院收支结构,压缩水暖电气成本,管控药品、耗材占比,保障人员经费支出。二是严格管控药品、耗材使用成本。遵循“保供应、减品牌、降价格”原则,通过医用耗材采购和使用专项行动,联合区内其他三甲医院药品耗材招标,新标药品遴选和药品竞价议价等措施,2018年、2019年分别节约资金8756万元和4503万元。

(三)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岗位标准,自主创新设置新岗位体系和分级评价标准。一是自主设置新的岗位体系。遵循“因事设岗”原则,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标准,自主设置医疗、医技、护理、管理和保障五个序列岗位体系,其中,医疗、医技、管理和保障设置3岗8级,护理设置4岗10级。二是实行人员总量管理,科学定岗定编。按照自治区委编办有关规定,结合年度病床使用率,核定医院人员总量为374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低于85%,管理人员占比不高于10%,工勤人员占比不高于5%。三是科学实施岗位分级评价。根据五个序列岗位设置体系,从技能要素、责任要素、工作性质和管理幅度4个一级要素和16个二级要素对各序列各岗位进行分级评价。四是推行全院“公开竞聘、择优上岗”的岗位竞聘机制。第一轮公开竞聘临床、医技学科主任41人、副主任61人、诊疗组长277人、管理组长94人以及保障班组长16人。实施诊疗组长考核末位重新竞聘机制,第二轮竞聘诊疗组长58人,新聘管理组长2人。通过全员竞聘,34人落聘、85人高职低聘、44人低职高聘、32人岗移薪变。

(四)打破现行岗位工资、奖金分配办法,构建符合医院特点的岗位薪酬制度。一是优化薪酬结构。在现行岗位工资制度的基础上,优化整合事业单位岗位工资项目,建立符合医院特点的以岗位工资为主、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体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岗位薪酬制度。其中,岗位薪酬属于保障性固定薪酬占70%,月初固定发放;绩效薪酬属于激励性浮动薪酬占30%,次月考核发放。二是合理确定各岗位薪酬水平,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总额控制、结构调整、动态管理的人员岗位薪酬总额核定机制,按照医院上年度薪酬水平调整薪酬总量,核定各岗位年度薪酬总额,并合理确定医疗、医技、护理、管理和保障岗位薪酬分配权重系数为1.45:1.00:1.05:1.10:0.85,使各岗级之间保持合理级差。三是设置特殊岗位薪酬项目,包括医院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岗位薪酬,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部门授予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岗位薪酬和带教老师指令性培训项目工资。其中,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人员薪酬中基础薪酬占50%,按月直接发放,奖励薪酬占50%,根据年度考核结果一次性发放。

(五)创新医师诊疗组织模式、护理病区模式,充分激活医师资源和床位资源。一是推行诊疗组服务模式。制定《医院临床医技学科诊疗组管理办法》,探索各学科诊疗组基本运行规则,建立“病人随着床位走、诊疗组随着病人走”的诊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全周期的连续性、同质化服务。二是推行护理病区模式。全面推行以疾病为主的专科病区向护理病区转变,对全院护理资源实施护理病区管理模式,除儿科、妇产科、ICU等特殊学科外,全院床位向所有学科、诊疗组开放。

(六)建立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分配机制,充分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价值导向。一是创新绩效考核新机制。打破院、科两级管理、核算模式和以经济指标考核为主的奖金激励机制,全面转向以公益性为导向,以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成本管控、满意度、科研教学质量、党建、医德医风建设等关键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分配新机制,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薪酬挂钩。二是实施绩效核算新模式。推行综合绩效、单项绩效和项目工资制相结合,月度绩效和年度绩效相互补,并结合诊疗组、护理病区管理模式,医疗、医技、护理、管理、保障五大序列分开独立核算的绩效考核新模式。三是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目标为导向,出台《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医院-院区-学科-诊疗组综合目标任务书,开展月度、季度(平时考核)、半年度和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年度考核基本合格且排名末位或考核不合格的,取消诊疗组长资格2人。

二、取得成效

(一)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2019年医院诊疗人次225.5万例,出院患者9.88万例,手术台次4.03万例,分别较改革前2016年增长34.23%、14.9%和23.43%;平均住院日9.04天,较改革前2016年同期下降13.99%;患者危重抢救成功率、三四级手术占比分别较2018年同期增长1.81%和6.49%,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得到提升。

(二)实现医院和“医药”回归“本质”。2016年、2019年先后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2019年,医院财政直接补助占医院总支出比例达到9.73%;门诊次均费用281.79元,住院次均费用13392.73元,分别较2016年同期下降5.27%和2.39%,较2019年全区同级同类医院低72.18元、2161.31元,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实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医生回归看病本职、药品回归治病功能,取消了医院逐利行为。

(三)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全面调动。现代医院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职工人均薪酬较改革之前稳步提升,2019年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达33.42%,职工对新的岗位薪酬制度满意度由改革前的10%提高到86%,新的岗位薪酬制度合理体现了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充分调动了全体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广大患者的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升。通过健全现代医院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特别是新的岗位薪酬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服务患者、与患者沟通的主动性,拒绝了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实现了医务人员收入的阳光化,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患者就医感受度得到明显提升,近三年来患者综合满意度均在90%以上。